<#webadvjs#>

??betvictor

2023级交通运输(道路/水路)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全日制、非全日制)


学科专业名称(中文)� 道路/水路交通运�  �

学科专业名称(英文)�Road/Water Communic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专业代码� 道路交通运�086102/水路交通运�086103� 学位授权类别�专业学位


一�学科简�

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人和货物的流动影响着世界的各个方靀水路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是现代社会交通运输的永恒主题。管理、经济、安全、信息、控制、材料和环境等领域高新技术又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要求�

上海海事大学是我国航运、物流、海洋领域高级管理、科研及教学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之一,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在国内同类学科中享有较高声誉。交通运输专业立足上海海事大学特色,始终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放在首位,结合学科布设,涵盖交通运输学陀商船学院和物流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是国家“一带一路”和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急需的高等级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该类别在校研究生�700人�

本领域与交通运输工程及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方向渊源很深,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被评定为交通部重点学科�2007年被列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学校现拥有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及博士后流动站,近年来,承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各类横向项目�1000余项,其中一部分项目达到国家先进水平�


二、培养目�

交通运输专业硕士培养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实事求是,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协作精神,具有积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良好品德、身心健康的优秀人才�

 1.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学科领域现状和发展,具有良好职业素养�

 2.能够独立承担交通运输领域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等专门技术工作�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备使用外语开展专业领域国际交往与交流的能力�

 4.完成学校规定的专业实践�

三、研究方�

研究方向名称

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生导�

交通运输学�

(水路及道路)交通运�

政策与管�

港航交通发展战略及政策,港航系统现代化管理,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理论与策略,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效益评估,事故应急防控,交通需求管理和应用,港口生产组织优化、多式联运组织与管理�

道路交通运输(086102

雷超、翁金贤、韩皓、袁群、张华歆、尹传忠、王正、钱红波、林武光、耿韩、于尧、高云峰、罗莉华、刘鼎、王忠宇、秦天保、高志军、张进、汪磊、陈圣迪�


水路交通运输(086103

施欣、韩皓、殷明、翁金贤、徐最、顾伟红、刘纀沙梅、秦天保、雷超、张婕姝、袁群、郑士源、张旖、周鑫、张华歆、尹传忠、张欣、高洁、陈扬、孙晓琳、高云峰、林荣琴、孙明、郑剑、万征、刘涛、章强、付姗姗、王忠宇、黄道正、孙领、陶学宗、赵楠、朱玉华、罗莉华、林武光、耿韩、朱墨、周勇、高志军、高欣佳、王芹、王恬妮、朱恩燕、徐朗、周德全、张永锋�

(排名不分先后)

(水路及道路)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设计及控制

交通系统规划、区域及港城综合交通规划、港口集疏运系统规划设计,交通设施运营优化、设施优化设计,交通控制与管理,交通安全与风险评估,交通系统分析及应用,交通能源与环境,智能交通及运输系统数字化,集装箱多式联运系统优化,运输经济�

(水路及道路)载运工具应用工�

载运工具应用数智化技术、绿色与安全运营、能源与环境、设计优化技术等

(水路及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技�

港口航道工程、港站枢纽规划设计与运营、港口信息化技术、港口水工及岸线结构与材料、基础设施运维�

商船学院

海上交通系统的理论与仿�

海上交通系统理论,航海环境虚拟实现与仿真技术和海船驾驶仿真技术等�

胡勤友、张秋荣、胡甚平、王志明、汤旭红、胡志武、应士君、张秋荣、毛奇凰、金国柱、周东平、陈锦标、许曹华、陈登俊、夏海波、卫家骏、刘德荣、张锦朋、席永涛、秦庭荣、阮  巍、王胜正、彭  静、关克平、冉  鑫、余立立、吴华锋、陈宇里、刘  侠、刘  卫、刘伟潮、顾维国、刘轶华、张  浩、白响恩、赵建森、谢宗轩吴建军、郭  宇、蒋效彬、耿鹤�闫化然等(排名不分先后)

海上交通安全与海事分析

海上交通法规与安全监管,港口、航道设计中船舶适航性论证与安全评价,海上应急管理与处置理论与方法,海事安全风险控制与仿真,海事调查、分析和海事司法鉴定技术等�

船舶通信、导航和海上智能交�

现代海上通信与电子导航信息系统,船舶航线设计优化理论与应用技术,海船货运优化方法,智能船舶技术和海舶驾驶自动化等�

物流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物流行为与运输系统规�

交通行为理论、建模与仿真;城市物流交通系�等�

陈淮莉、高更君、韩晓龙、梁承姬、胡志华、杨斌、张荣、张李浩、丁一、孟燕萍、范勤勤、胡坚堃、郝杨杨

(排名不分先后)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

城市物流系统,物流园区,区域物流网络,产业联动,跨境物流等�

运输与物流系统优�

港口物流,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地下物流系统等�

智能运输与物流系统工�

物流系统建模、仿真与优化,智慧物流等�

供应链管�

供应链系统计划、排程、协调、控制与管理等�


四�学习年限与学分要�

专业学位硕士:全日制学制2年,非全日制学制2.5年,最长学习年�5年。总学分:36学分(按照《关于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要求制定,其中课程学分不少�26学分,必修环�10学分的要求。原则上1学分16学时�


五、课程设�(硕士)

课程类别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

开  �

�  �

公共

学位�

6学分�

2011203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2

2

文理学院

20112002

自然辩证法概�

16

1

文理学院

20062048

科学道德与学术规�

16

1

交通运输学�

20062048

物科�

20062048

商船学院

20062001

工程伦理

16

1

交通运输学�

20062001

16

1

物科�

20062001

16

1

商船学院

23082998

英语�21

学术英语

16

1

一�

外国语学�

23082997

综合英语

16

1

基础

学位�

9学分�

20062003

交通运输学�

共同

交通运输研究前沿(必修�

16

1

交通运输学�

20062004

交通运输工程学(必修)

32

2

交通运输学�

20062005

高等运筹�

32

2

文理交运学院

20062007

决策理论与方�

32

2

交通运输学�

20062008

高级应用统计�

32

2

交通运输学�

20062017

复杂网络科学导论(双语)

32

2

交通运输学�


商船学院

交通运输研究前沿(必修�

16

1

商船学院


交通运输工程学(必修)

32

2

商船学院


智能计算理论与应�

48

3

商船学院


矩阵理论

32

2

理学�


运筹�

48

3

理学�


数值分�

48

3

理学�


数理统计与随机过�

48

3

理学�


物流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学科研究前沿(必修)

16

1

物科�


交通运输工程学(必修)

32

2

物科�


交通运输系统分析(必修�

16

1

物科�


博弈�

32

2

物科�


高等运筹�

32

2

物科�


高级应用统计�

32

2

物科�

专业

学位�

8学分�

20062009

交通运输学�

共同

论文写作指导(必修)

16

1

交通运输学�

20062010

智能优化算法及编�

32

2

文理学院

20062013

交通规划方法与应用(必修)(企业导师�

32

2

交通运输学�

20062019

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必修�

32

2

交通运输学�

20062015

交通数据分析与建模

32

2

交通运输学�

20062016

计算机仿真技�

32

2

交通运输学�

23062007

港口集疏运系统规划与设计

16

1

交通运输学�

20062011

港口现代化管�

32

2

交通运输学�

20062037

高级航运管理

32

2

交通运输学�

23062001

远洋运输业务与发�

16

1

交通运输学�

23062002

航运实务与法�

16

1

交通运输学�

20062045

道路

交通行为分�

32

2

交通运输学�

20062014

现代交通流理论(双语)

16

1

交通运输学�


商船学院

论文写作指导(必修)

16

1

商船学院


航运大数据技术(双语�(必修)

32

2

商船学院


水上交通流理论(必修)

32

2

商船学院


航海软件设计实践(企业导师)

32

2

商船学院


航海电子系统

32

2

商船学院


船舶安全系统工程�

32

2

商船学院


虚拟现实与航海仿�

32

2

商船学院


航海数学建模与可视化

32

2

商船学院


物流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共同

论文写作指导(必修)

16

1

物科�


程序设计

16

1

物科�


最优化方法

32

2

物科�


供应链管�

32

2

物科�


水路

港口物流

16

1

物科�


航运管理

16

1

物科�


道路

交通规划方法与应用

16

1

物科�


运输管理

16

1

物科�

专业

选修�

4学分)

20062026

交通运输学�

共同

综合枢纽与多式联运(双语�

16

1

交通运输学�

20062028

博弈论(双语�

32

2

交通运输学�

20062021

海运供应链管�

32

2

交通运输学�

20062022

运输与物流信息系�

32

2

交通运输学�

20062024

交通仿真与优化软件应用

32

2

交通运输学�

23062004

智能优化算法与大数据分析

16

1

交通运输学�

20062027

水路

水运概论

32

2

交通运输学�

20062020

船舶与水上运�

32

2

交通运输学�

23062005

国际航运中心的形成与发展

16

1

交通运输学�

23062006

港航生态环境遥�

16

1

交通运输学�

20062025

道路

交通系统分析与优化

32

2

交通运输学�

20062023

交通模型及应用

32

2

交通运输学�

23062003

港口铺面设计原理与方�

16

1

交通运输学�


商船学院

信号与图象处理(双语�

32

2

商船学院


航路�

32

2

商船学院


现代船舶管理(双语)

32

2

商船学院


海洋环境学(双语�

32

2

商船学院


航运物联�

32

2

商船学院


海上通信现代�

32

2

商船学院


物流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机器学习

16

1

物科�


数据挖掘

16

1

物科�


物联网技�

16

1

物科�


大数据技�

16

1

物科�


地下物流

16

1

物科�


系统工程

32

2

物科�


物流系统建模与仿�

32

2

物科�


库存管理

16

1

物科�


采购管理

16

1

物科�


仓储与配送管�

16

1

物科�


供应链金�

32

2

物科�


供应链高级计划与排程

32

2

物科�


物流算法与计算机应用

32

2

物科�


项目管理

16

1

物科�


数学建模

16

1

理学�


不确定性建模方�

16

1

物科�


航运与物流大数据分析

16

1

物科�


城市物流

16

1

物科�


冷链物流

16

1

物科�

必修环节�9学分�


学术活动与专题讨论会

16

2

一�



文献阅读


1

根据研究方向及论文选题至少阅读30篇中外文资料,由导师负责考核�


专业实践

6-

12个月

6

三四

按照学校要求,导师、学院负责具体考核�

其他要求

 1.在导师指导下根据需要确定必修、选修和补修课程�

 2.要求至少选两门双语课程�

3.选修“数值分析”时,要求第一学期自学“矩阵理论”�

备注�

 1.按照入学时英语成�,把有关研究生分成AB两类,A类免修不免考。具体分类方法和确定名单由培养办公布�

 2.研究生最低需选修36学分�


学位点负责人�          学院主管院长�          分委员会主席�

注:物科院即物流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六、科研和学位论文要求

科研要求:具体要求参见学校相关文件。此外,本领域研究生必须完成一篇和学位论文内容相关、且达到北大核心期刊水平的学术论文;如没有发表或录用,学位论文送审时一并提供,由评阅专家签署相关意见�

学位论文要求:具体要求参见学校相关文件;

开题报告:通常情况下在第二学期末或第三学期初进行;

中期考核:通常情况下在第三学期末进行;

预答辩、答辩:通常情况下在第四学期进行�


七、本学科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领域研究生培养方针是“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并举”,课程设置围绕科技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需求,注重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体现宽广性、前沿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强化研究生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应用实验室模拟、案例分析、工程实践、参与项目等方法,要求学生在行业实践领域学习、历练;在项目研究、科技服务活动中,积极吸纳研究生参与并悉心辅导;毕业论文作为重要环节,采用双导师制或导师组负责制;通过多种途径搭建专业实践平台、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培养,从而有效地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工作能力�